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,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。许多投资银行开始调整自身的业务结构,以应对行业波动。调整业务结构是投资银行应对行业变革、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。本文通过具体案例,分析投资银行业务结构调整的背景、目标及效果,以期对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。

投资银行业务结构调整的背景
20世纪80年代以前,投资银行主要分为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类。商业银行从事吸收存款、放贷等传统业务;而投资银行则从事为企业提供并购建议、代企业发行股票与债券等业务。20世纪80年代开始,随着金融市场 Liberalization 自由化,各国开始放宽对银行业的规制,投资银行纷纷开始涉足更多领域。许多大型跨国银行集团开始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,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一个金融机构满足所有金融需求。这对传统的投资银行业构成了巨大冲击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,投资银行业务量大减,利润下滑,许多银行被迫调整业务结构。
投资银行业务结构调整的目标
投资银行业务结构调整的目标主要有:1提高业务的盈利能力,有选择性地淘汰盈利能力较差的业务;2优化资源配置,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业务;3降低经营风险,使业务结构更加平衡。许多投资银行纷纷放弃了低收益的股票承销与自营业务,而将更多资源投入并购、咨询等高增长业务。比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银行关闭了自营部门,瑞银和瑞信等则重点发展资产管理。调整使各大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更加优化,有利于提高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。
投资银行业务结构调整的效果
投资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后取得了积极效果:1业务结构更加合理,盈利模式更加清晰;2资源配置更加优化,效率和竞争力提高;3经营风险更易控制,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增强。许多投行的利润水平有所回升,在金融危机后迅速恢复了实力。以高盛为例,其调整后利润结构更加均衡,2018年利润率达到20%。综上,调整业务结构使投资银行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变化、把握新的profit growth opportunities。这一趋势有助引导投资银行业在变局中保持竞争力。
精品投行崛起对大型投行带来冲击
随着投资银行调整业务结构,专注某一业务领域的精品投行开始崛起。精品投行更专注于高增长业务,如并购、重组等,而放弃了低收益业务。由于更专注和灵活,精品投行的盈利能力和增长速度远超大型全能型投行。Centerview、Evercore、Lazard等精品投行的排名都超过了高盛、摩根士丹利等传统投行。精品投行的崛起对大型投行形成冲击。为应对竞争,大型投行也在不断调整业务结构,提升在重点业务中的专业化服务。未来,不同类型投资银行间的竞争与合作有望呈现新态势。
调整业务结构是投资银行应对变化、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。结构调整有助投行优化资源配置、提升盈利能力。传统投行应加快调整步伐,与专注特定领域的精品投行形成优势互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