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,投行业务也在不断扩张。投行作为金融体系的关键环节,其发展状况会对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。托马斯·谢林(Thomas Schelling)的“焦点理论”可以用于分析投行业务的发展。焦点理论认为,当决策存在多个选择时,决策者往往会选择最显著、最直接的那个选择。这在投行业务中也有体现。具体来说,全球金融危机后,投行面临调整,美国和欧洲投行的做法不同,体现了“焦点效应”。这对分析和预测未来投行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。

美国投行延缓调整,侧重支持经济发展
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,美国投行深陷其中,有大量呆账存在。但美联储主要考虑支持经济发展,允许投行使用各种方法隐藏呆账,延缓核销。这使美国投行得以继续扩张业务,支持企业融资。例如高盛、摩根大通在并购、IPO等业务上占据主导地位。这符合托马斯·谢林的焦点理论。美联储选择支持经济发展这一最直接的目标。
欧洲投行适度清理呆账,防范金融风险
相比之下,欧洲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更为严格。欧洲投行被要求适当远销核销呆账,防范金融风险。这有助于加强风险控制,但也增加了银行的经营负担。欧洲在并购、IPO等业务占比不如美国。这同样体现了焦点理论,欧洲央行选择了防控金融风险这一更直接的目标。
综上所述,投行作为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,其调整过程中“焦点效应”明显。在环球金融危机后,美国投行受政策支持继续扩张;欧洲投行则主要侧重风险控制。这对分析未来投行业务发展具有一定价值。